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加速 让残疾人充分融入社会

发布时间:2014-05-28   浏览次数:166

广州市约有3万多户残疾人家庭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主要是安装坡道和扶手。目前已改造了7500多户,2009年又安排了13000多户。到2010年底,全市所有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都将改造完毕。改造费用近6000万元,全部由政府买单,每户平均4000多元,3400多名残疾儿童家庭因此受益。


目前,广州市6岁到15岁的残疾儿童有4261人,其中,有71.81%的孩子在学校以“随班就读”的形式接受义务教育,剩下的孩子因多重残疾、精神残疾、重度智残等原因未能走进校园。与健全儿童相比,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低20%左右。相关人士解释,城区居住密集,学校覆盖范围广,不存在接送 和交通问题。而10个郊区县中,有6个还没有寄宿制学校,接送不方便,这使得一些残疾孩子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没能参加“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中,有一些享受到了“送教上门”的服务,即由老师或志愿者到家里进行一对一地辅导。对此,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把这一措施制度化,即按照孩子学籍所在的范围,由学校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新华社9月5日电(记者赵超)盲道畅行无阻,坐着轮椅乘地铁,聋哑人用上了手机……近几年,随着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以同健全人一样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日益深入地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广大残疾人的平等感、自信心得以提升,而无障碍设施建设中关爱、共享的理念也体现了全社会对8300多万残疾人的真挚关怀。


残疾人李想8月7日坐着轮椅,跟随家人乘坐地铁来到修缮后重新开放的北京前门大街。这里给了李想一个惊喜,老字号门店经过改造,全都安装了无障碍设施,他的轮椅可以自如出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正是在北京起步的。1985年3月,随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倡议的提出,北京市政府决定将西单等地的4条街道作为无障碍改造试点。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渐从自觉行动变为强制标准,并在近几年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2002年,国务院批准12个城市为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截至2007年,全国有827个市、县、区系统地开展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据中国残联介绍,“十五”期间,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城市的商场、饭店、图书馆、医院、公园及公共厕所等,不同程度地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全国民航机场航站区,基本上都进行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无障碍设施成为新建小区的必备条件,原有小区也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在北京,随着残奥会的到来,越来越多像李想一样生活在北京的残疾人感受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统计显示,北京市的盲道超过800条,总长度达到1500多公里,建设无障碍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39座,主要路口均安装了盲人过街提示音响,具备基本无障碍设施条件的大中型商场和酒店有235家,401座公共厕所、460家银行、20家邮局也实现了无障碍。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今后我国将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设计规范,制定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行业标准,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如今,无障碍设施建设已在各地蔚然成风,成为体现社会进步、提升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从2007年8月起将每月的16日定为“无障碍推动日”,每个月对一个行业或系统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和整改;山东省东营市发挥监督作用,聘请了80多名无障碍设施建设义务监督员,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4岁、6岁的李梅生前不久坐着轮椅,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游览了颐和园,这距离她上一次来颐和园已经有24年了。这次游玩,李女士感觉格外轻松,原因很简单,公园里的无障碍设施非常人性化,完全考虑到了残疾人的需要。“敢出门了。”家住青岛市仙游路社区的张大爷这样评价无障碍设施建设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早些年,由于家门口的那几级台阶,张大爷除了看病几乎闭门不出。后来,楼门口改建了坡道,张大爷每天都能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偶尔还会去海滨浴场吹吹海风。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说:“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就是为了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健全人一样享受社会物质文明成果。”


在北京,游故宫、登长城对残疾人来说已全无障碍,他们可以坐轮椅进入“前三殿”,坐电梯、走坡道爬上长城。同时,北京市还投资1000万元,对10座市属公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在上海,21000个家庭完成了无障碍设施的安装改造,扩大了残疾人群活动半径,切实保障了他们出家门、出小区活动和就近购物等基本需求;公交车电子站牌语音导盲系统研制完成,并为8000名盲人发放了专用的遥控器。无障碍设施建设还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就业。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而随着无障碍交通设施、各企事业单位无障碍设施的逐渐普及,残疾人出行条件和工作条件将更加便利,他们的就业也将迎来新局面。2007年,全国城镇新安排39.2万残疾人就业。其中,个体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残疾人达到了15.8万人。


聋哑人朱轶琳是位年轻人,她喜欢用手机,然而,和正常人不一样,她的手机只能用来发短信。朱轶琳希望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能给残疾人之间的交流带来新的变化。实际上,无障碍设施建设并不只是实现物质环境的无障碍,还包括信息与交流的无障碍。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中,就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信息无障碍较之城市设施无障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2008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被定位“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残疾人”,这从一个方面表明实现信息无障碍已成为世界潮流。今年7月30日,北京市开通了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交流温馨平台,提供了盲人语音短信收听、聋人短信紧急呼叫、聋人固定电话与移动用户中转、通讯录自助管理等多种服务。


在广东省深圳市,一些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站里早已引入了各种先进的网络设备,盲文与可视文字互相转换、“网页之声”等方面软硬件。通过这些设备,盲人可以听到电脑里的文字,摸到网上下载的文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在辽宁省大连市,相关学校和IT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培训机会;开设网络远程教育教室帮助残疾人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互联网通道,把各级残联、事业单位、社区康复站、助残志愿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残疾人网上虚拟社区,实现网上办公、咨询、交流、康复指导、助残服务、社区生活等。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李伟洪说,目前,全国有1万多名盲人通过语音软件使用电脑,获取信息。随着信息无障碍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在进一步加强信息无障碍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制定产品和辅助技术兼容的技术标准、加大技术开发和法规保证、提高公众的信息无障碍意识等方面的工作。


百度

QQ:3211267758

返回顶部